10月15日,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莅临伟德国际1949官网,进行了题为“身份与认同——中国古代对于文人的贬责与期待”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伟德国际1949官网古代文学教研室杨雨教授主持,伟德国际1949官网院长范明献教授出席,古代文学教研室成娟阳、习婷、常恒畅副教授与中文系本科生、硕博生80多人到场学习。

从“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谈起
吴承学教授从清代学者梁章钜《楹联丛话》中记载的一则轶事切入:明代官员曹学佺见一户人家挂有“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对联,深受触动。他指出,这类对读书人负面评价的民间叙事并非偶然,而在流传中逐渐演变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集体认同”。
其后,吴承学教授系统梳理了自汉代以来对文人的批评传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更列出文人的“负面清单”,从屈原、司马相如到阮籍、嵇康等文学巨匠皆未能幸免。同时,文人“常耻与做文人”的自我认同也进一步加剧文人“污名化”,如范晔自述“无意于文名”,宋濂在撰写《元史》时并不立“文苑传”。

同样,历史上也不乏为文人辩护的声音。吴承学教授列举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反驳“文人无行”的观点,明代谢肇淛撰写《无文人无行辨》力图为文人“吐气”,以及类书中记载的大量“文人相推”的典故。
文人的认同与期待
梳理了“文人相轻”“文人相推”两种观点的消长后,吴承学教授进一步剖析文人“自贬”的原因,文人在中国古代价值谱系中处于特殊位置:虽在“士农工商”中居首,但在“士”的阶层内部,文人却位居末端——“官僚士大夫的身份和地位高于所谓成一家之言的著述之士,著述之士高于文章之士,广义的文章之士又高于狭义的文章之士(文人)”。这种结构性地位,导致文人成为容易被批评的对象。
吴承学教授指出,对文人的批评并非单纯的贬低,其背后蕴含着社会对文人“经世致用”与崇高人格的深切期待。古人常以“士人”的理想标准来衡量文人,批评其“无行”“无用”,实则是对文人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能力的反向呼吁。无论是批评还是辩护,其核心都指向同一价值导向:文人应兼具文学才华与社会担当,文章应服务于现实,而非流于虚浮,而这“正是中国古往今来关于文人话题的深刻而丰富的意义所在”。
文人话题对于现实的启示
整场讲座不仅梳理了文人污名化的历史脉络,更引导大学生群体思考古代“文人”的身份焦虑与理想追求,以及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吴承学教授提出,社会对“文人”的批评,“文人”的“自贬”,本质是在召唤“有理想、有情怀、有公心、有奉献精神”的年轻一代的“到场”。
这场富有历史厚度、思想深度与现实关怀的学术盛宴,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人、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而且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在互动环节,现场学生踊跃提问。主持人杨雨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吴承学教授从习以为常的典故中挖掘出深刻的学术议题,并构建出清晰的逻辑体系,令人敬佩。她鼓励学生多多研究吴老师的论文专著,从中获得学术灵感与启发,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术能力。

文案:范欣媛
图片:范欣媛
初审:常恒畅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5-10-20 16:09
编辑:曹修禺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