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0日,《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副编审张慕华副教授莅临我院,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从中国古代‘论’体传统看当下文科学术论文撰写”的讲座。讲座由院研管办主任、古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常恒畅主持,古代文学教研室的成娟阳、叶烨和刘学三位副教授一同参加。
讲座伊始,常老师对张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隆重介绍了张老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常老师说:“张老师不仅是一位资深的学术期刊编辑,也是一名出色的学者。我们期待张老师以‘双向视角’带领我们面对文本、面对写作。”
张老师的讲座以中国古代文体学为视角观照当下的文科学术论文写作。首先,张老师旁征博引,以详实的文献还原了“论”体文在中国古代的原始语境。一方面,张老师由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于“论”的释义出发,指出“论”与“思”、“理”、“议”相关;另一方面,张老师系统地为大家阐释了文体观念中的“论”体文。她以《淮南子·要略》《论衡·超奇》《典论·论文》《文心雕龙·论说》等篇中关于“论”的解释为基础进行推究,指出论体文的根本目的是探究事理、明辨是非;又以《文心雕龙·论说》《论衡·自纪》《人物志·材理》《艺概·文概》等篇为例,为大家总结了论体文的体制与特点,指出论体文需词达允理(语言准确明白)、弥合圆通(逻辑严密)、不求支离(集中有次序)。
接着,张老师为大家阐述了关于学术研究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她指出,“研究”其实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她强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面是“是什么”,需要研究者进行客观的观察与描述,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主观分析与评价;第二层面是“怎么样”,需要研究者发现事物内部以及各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把握发展演变的轨迹与趋势;第三层面是“为什么”,需要研究者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一定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张老师认为,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的成果,需要体现学理性、创新性和价值性。
此外,张老师从“文献综述与选题”、“发现新内容与论点的确立”、“材料与论证”三个方面出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为大家讲述了学术论文写作需要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她认为,学术论文在投稿时,首先选题要有价值,综述要有条理有观点,材料要丰富且精准,论证要逻辑严密。她还非常细致地解析了文科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问题。从“标题”、“摘要”、“关键词”等论文的基本要素出发,为大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写作建议。同时,她也为大家指出了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犯的一些弊病以及出现的普遍性问题。
在互动环节,在场师生积极提问,与张老师探讨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整场讲座干货满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最后,常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同时他介绍,我院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硕士论文质量,正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在硕士论文预答辩机制取得初步成效之际,在毕业季学位论文答辩高峰期到来之前,张老师的莅临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学院将持续加大邀约国内知名专家讲学的力度,力争为我院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有针对性的学术指导。
伟德国际官方入口文新院2020级研究生张秋瑾
2021-04-01 09:33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