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下午三点,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教授应邀莅临伟德国际官方入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学,就全球媒介视野下的中国网络文学的研究现状,分享了其独特的思考与研究成果,成功开展“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巡礼”名家系列讲座的第二讲,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本次讲座由伟德国际官方入口禹建湘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禹建湘教授向我们介绍了邵燕君教授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及其学术成就。邵老师一开始从事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直到2010年,开始转向网络文学这一新领域进行深耕,并带领其学生团队研究网络文学的相关课题、撰写著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且,邵老师曾经做过记者,这使她对于“别人所看到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所写的,产生了特别的关注,对于文化的生产机制也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和研究。
在讲座过程中,邵燕君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网络文学?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她从其对立面出发,指出了以纸质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统文学,的特点:传统文学是一种精英文学,是严肃的,有所筛选与限制的。而与之相对,网络文学是一种流行文化,是需要有粉丝的支持和推动的,它并非束之高阁,而是值得我们去阅读和享受的。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并不是传统通俗文学的回归,而是新的传播媒介发展的结果。并且,它并未因为媒介的改变而丢失其文学的本性,它仍然与我们的生命经验有相通之处。在说明网络文学的渊源、内涵之后,邵老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去强调网络文学的媒介属性?在这里,她引用了麦克卢汉的一个观点:“媒介即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传递的讯息(message),这里的讯息(message)有别于常用的information,它需要经过编码和解码系统,还受到感官比率以及感知模式的影响,当媒介发生了改变,信息传递的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在不同的人那里,接收到的效果和阐释也会不同。邵老师指出,以前常说“文学是人学”,但是在网络文学的媒介属性之下,文明的生产及传播方式已经发生变革,所以当我们原来形成的那套文学体系也应当反思继而变革,它只是一种参照,而并非永恒不变的依据。
强调网络文学的媒介属性之余,邵老师着重分析了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文学性的问题。网络文学以互联网媒介作为主要的创作平台,其已然具有网络基因。而互联网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和多点互动,它能够使广大的世界形成一个地球村,使得一部分志趣相投的人部落化。论坛模式的出现,也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发帖,形成趣缘社群,在这种文学平台之下,人们的创作更加自由,写作也不再是一件高门槛的事情。此外,在论及中国网络文学究竟应以何时作为起始点这一颇具争议、难下定论的问题时,邵老师梳理了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时间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为金庸客栈。她用事实回溯的方法,从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和两个文学圈开始说起,梳理网络创作平台的发展历程,并说明了为何她会倾向于选择金庸客栈作为网络文学的起始点。邵老师独立的思考与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带给我们新的思考与启发。
邵老师在分享完自己对于网络文学起始点的界定之后,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网络文学的网络基因究竟立在何处,普通的网文和金庸小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邵老师指出,网络性的核心是数字逻辑数据库,它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及时互动性等特点,并涵盖全球的网络文艺。在讲座的最后,邵老师就这场讲座的主题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媒介革命在全球发生,为什么网络文学偏偏在中国独成奇观这一问题。邵老师指出,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我们的社会机制、粉丝渠道、文学传统等多种因素都有所关联,但无可置疑的是,中国的网络文学是从世界文学的哺育中而来,也正在努力地走到世界中去。
讲座结束之际,同学们就邵教授在讲座中探讨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提问,并得到邵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最后,禹建湘教授就讲座内容进行了精要的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期待在场师生日后有机会对网络文学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术研究与探讨。本场讲座中,邵燕君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儒雅谦虚的风度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本次讲座圆满落幕。
伟德国际官方入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 张群芳
2021-03-24 08:45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