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一场有关“革命、启蒙和复兴”的畅谈

2021年3月11日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遇春教授应邀来到伟德国际官方入口讲学,开展了题为《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及其限度》的线上讲座。李遇春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09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华中师范大学校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武汉市作协副主席等职。著有《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中国文学传统的涅槃》等十部学术著作和文学评论集。主编《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等丛书多种。多次荣获教育部和湖北省、武汉市人文社科成果奖以及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湖北省文联和湖北省作协文艺奖项。

本次讲座由宋湘绮副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数百名师生积极参与。在讲座正式开始前,宋湘绮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李遇春教授学术经历,在简短的介绍中我们感受到李遇春教授在学术方面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执着钻研的意志,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学习。

李遇春教授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及其限度”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包括文学界,思想都是非常活跃的,且当时处于一种与80年代的启蒙主义旋律不一样的分化状态,学术的分化体现在启蒙话语之外,对以启蒙为代表的现代性反思的思潮。

90年代学术思想出现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的进程,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必然产生民族化的问题。在拥抱世界的同时,不能失去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民族化问题,李遇春教授提到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萨伊德的理论,在他的东方学中,东方并不是自己发言的,而是被西方人所塑造出来的。在萨伊德的理论下,中国显然已经在全球化中失去了民族化特征。因此,在9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思想界,既延续了8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提倡文学的现代性;又出现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和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产生于中国文学理论的“失语”的困境中,当时的一些著名学者都在倡导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化转换,力图从古代文论中寻找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权。

介绍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历史背景后,李遇春教授谈到自己从现当代研究中西横向视野到兼顾古今纵向视野的原因。他建立自己学术坐标的心路历程,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对培养同学们的学术敏感,重新认识学术选择、学术探索的意义很有启示。

关于复兴,李遇春教授说:“在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革命和启蒙的话语体系中,有浓厚二元对立的思维和激进主义思想,而复兴是再生、是涅槃、是新潮。不是一味抛弃传统,而是“否定之否定”,是一种从传统中成长出新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心里都埋藏着复兴的种子,新文学的先驱们都不但在他们的新文学创作里创造性转化旧文学的传统,同时都在继续用旧文体创作。他们从来没有完全割裂传统,没有顾此失彼。只不过在五四特定的语境中,在被鲁迅称为‘铁屋子’的时代,必须呐喊,高扬革命的呼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在特定的年代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不得不矫枉过正。一百年后的今天,反思五四的处境,既要继承五四、保卫五四,也要发扬五四、反思五四,要重视五四中复兴的声音。这对百年来现当代新文学、旧体文学研究学术思维调整是很重要的。五四时期各派都在倡导中国的文艺复兴,只不过没有革命、启蒙的声音那么嘹亮。这个声音虽然被淹没了,但一直存在于历史深处,值得我们去挖掘,要不然不好理解五四先驱们为何提出‘整理国故运动’。去年在《文艺研究》上,我和黄仁生老师、曹新华老师做过一个三人谈,我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一百年前,五四时提出整理国故是针对十九世纪以前的国故;今天有必要进行一次新的整理国故运动,针对20世纪以来的国故,针对埋藏在档案馆、图书馆的资料、资源,如旧体诗词、旧体文学、文献等要进行抢救性的整理,不能都当成故纸堆、糟粕。”

李遇春教授认为,对于中国文学传统,虽然革命、启蒙、复兴这三种话语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这三者并不矛盾,是有联系的。事实上革命、启蒙和复兴构成的三角阵远比二元对立更加稳定,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地进行研究,这种立体思维有利于当下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重建、复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个宽容的、平等的对话平台。

其次,李遇春教授对当前学术领域的一些认知误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新”和“旧”之间不是二元对立的。新的东西是从旧的东西里面诞生出来的,不是说有了“新”就一定要把“旧”打倒。就拿胡适来说,他是五四运动的一分子,但是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仍然用文言为他母亲写了一篇祭文。在这种庄严的场合,用旧体文学来表达情感更加适合,有些内容适合旧体文学表达就要顺其自然。现在社会需要“笔杆子”,但很多名校毕业的中文系学生胜任不了,甚至不会写公文、应用文。对联、书法与这些旧体文学相关的功底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可忽视。

同时,李教授强调我们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学习应该是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不能拟古,认识传统、理解传统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比如诗词,可以突破诗词的传统,但要坚守诗的本质。谈到新韵和旧韵孰优孰劣,李遇春教授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他是一位宽容主义者。他引用胡适的话,“宽容比自有更重要”,认为在诗体形式创造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值得尝试。不能固守老套,不能以词害意,关键在于是否有诗意,是否有境界,是否有诗的味道。

最后互动环节,就诗词创作的困境、怎么理解中国文学传统的“否定之否定”等问题李遇春教授回答了大家的提问。李老师一边解释,一边启发,在线的同学获益匪浅。

三月总是会想起海子,本次讲座较多谈到了诗词传统的现代转换的问题,与海子诗学提纲中谈到的“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有共同的文学追求。这次连线长沙—武汉的三月畅谈也是我们对海子的一种怀念,期待这次讲座能够为更多正在寻找研究选题的学生们打开新的思路,一起为中国诗歌的自新贡献力量。

伟德国际官方入口文新院郑乐灿周寒玮

2021-03-16 08:17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