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上午九点,在文新院230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陈定家老师应邀为伟德国际官方入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师名家学术论坛活动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其讲座题目为“转益多师:网络文学的互文性阐释”,本讲座由伟德国际官方入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欧阳友权教授主持。
陈定家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理论,首先是模仿论与互文性,第二是互文、互视、互介的三者关系和阐释,最后是以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为例,说明互文性在网络文学里的通变规则。
在讲座伊始,陈定家老师鲜明扼要的指出了三个基础条件,即“古人之规矩,开自己生面”为指导思想,以“生活是文艺唯一的源泉”为理论基础,以“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作为研究方法。接下来,陈定家老师从“模仿”的起源开始,表达了在西方不同时期、不同美学家以及文论家对于“模仿”这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具体而生动的说明“模仿”和“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模仿”是主动的、特色鲜明的,而“反映”是被动的。继而通过一场“源流之辨”的讨论,以王尔德、马克思、毛泽东和鲁迅为例,进一步对二者关系作出解释。
接下来,陈定家老师回答了为何选择“转益多师”作为讲座题目的原因。“转益多师”来源于“诗圣”杜甫,元稹曾论杜甫的“转益多师”,言说“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陈定家老师表示,“做学问就是在文本中穿行。”接着,陈定家老师纵观中国文学史,举出了众多把玩成功范例,致敬经典作品的例子,从陆机的“拟古”作品被纳入《文选》,到连青漪的《狼毫小笔》将唐诗宋词的清韵模仿的兼备,这些都表明古意悠悠的作品,大都直接受益与经典熏陶或名作的浸染。之后,陈定家老师对于什么是“互文性”这一问题,从提出到传播过程,都作出了细致的解答,“互文性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传统,强调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陈定家老师举出了自己撰写的《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一书,表示“互文性也是一种舞蹈,是读者与文本的舞蹈。”同时举出了萨摩瓦约论述互文性的方式,其包含有“引用(citation)、暗示(allusion)、参考(reference)、仿作(plastiche)、戏拟(parodie)以及剽窃(plagiat)”等具体方式,表达了互文性的本质是一致性,同时强调了在萨摩瓦约看来,互文性在不同语境中被赋予了不同意义,因此有关互文性的概念和定义,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来讨论。陈定家老师表示,互文性是一个无限开放的、极为不确定的概念。陈定家老师举出了王蒙文本游戏、法国作家马克·萨波塔《第一号创作:隐形人和三个女人》以及梁建章的诗词创作软件的例子,展示了文本可被程序化操作的实际可能。最后,陈定家老师以格拉忒亚的觉醒为例,开始了对互文性、互视性和互介性的阐述。陈定家老师通过对格拉忒亚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展示了艺术史上的互视性变化过程。
在讲座结尾,老师简要的讲述了网络文学分类,并且结合当下影视化改编为例,表明了网络文学互文性理论主题。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与会学生踊跃发言,陈定家老师积极详尽的回答大家的学术困惑,并且展开了思想火花的碰撞。整场讲座中,陈定家教授深入浅出的授课给在座师生们留下深刻印象,与会师生表示受益匪浅。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18级本科生 陈昕妍
2020-11-30 09:03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